冯正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

(1986年12 月——1989年12 月)

【编者按】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是八十年代席卷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她的的宗旨是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崛起,她对中国企业界有着领航及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本篇简史写于32年前,当时作者身处危难,却以平静的心态撰写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历史,以史明志,坚持正确,抵抗强权,保护同道,并流传后世,“为将来寻求与其对话的未出生的人着想”。

目 录

一、第一届理事会时期(1987.1—1989.3)

1、第一届理事会概况

2、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3、开创以中国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先例

4、 企业咨询与干部培训工作

(1)企业咨询项目

(2)“导师制”的全国供销函授班

(3)厂长(经理)“模块式”教育班

5、中国企业发展年鉴、丛书与会刊

6、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1)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的会 .

(2)第三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7国际合作与交流

(1)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3)“国有工业企业资金管理”国际研讨会

8、组织革新与建设

(1)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

(2)上海供销管理协会

(3)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

二、第二届理事会时期的前九个月(1989.3—1989.12)

1、第二届理事会概况

2、五月风波的冲击

3、“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效益”国际研讨会

4、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5、卓有成效的业务工作

(1)第二届常务理事会议

(2)信息交流活动

(3)本会协作部为企业“牵线搭桥”

(4)国际影视资料片观康交流联谊活动

(5)《会员通讯》

(6)上海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的科研工作

(7)深化流通领域改革研讨会

6、制度创新与建设

(1)管理制度

(2)财务制度

3人事制度

三、结束语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

(1986年12 月——1989年12 月)

一个人一旦决意开始撰写历史,他就必须为真理而不是为上帝作出牺牲;他唯 一正确的准则是:不迁就目前的人,而为将来寻求与其对话的未出生的人着想。

——琉善:《历史写作指南》

1986年冬,近百名中青年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在首届中青年中国企业发展研讨 会上,提出一个新的构思:创办一个促进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通力合作研究与发展 中国企业发展的社会团体。这一创新的设想立即得到国家经委、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 海市党政领导人以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此时,一个新型的社会团体将在上海崛起,她就是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经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批准(《关于准予成 立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的批复》中企[1986] 126号),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于1987年2月28日在上海市展览中心成立;1988年9月10日改名为“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关于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改名的批复》 中企[1988]4号);1989年7月10日又改名为“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关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不再冠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字样的通知》中企[1989] 67号)。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她是一个民办的社会团体,不同于政府机构、大学等事业单位,是改革年代的新生事物,她不享有国家工资总额、人员编制、上级拨款以及统一 的管理制度,一切靠自力更生,自我管理。三年来,她历经风风雨雨,克服种种困难,不懈地开拓新领域,贡献新成果,正在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各界人士,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她的宗旨,共同去实现她的宗旨。

三年前,她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团体,今日已在上海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成为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人士平等协商,彼此理解,互相帮助和增进友谊的大家庭,而且备受新闻界的关注。回首往事,我们感到自豪与欣慰,而且也获得经验与教训。

一、第一届理事会时期(87年1月一89年3月)

1、第一届理事会概况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于1987年1月25日在上海市伯乐科苑成立。

名誉会长:袁宝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原国家经委副主任)。

顾问:江泽民(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上海市原市长)、张彦宁(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原国家经委副主任)、马 洪(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高级研究员)、汪道涌(上海市政府顾问、 国务院原上海经济区规划办主任、教授)、黄菊(上海市副市长)、蒋一苇(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高级研究员)、苏东水(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会长、教授)、刘吉(中共上海市宣传部副部长、原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教授)等24位党政领导人和著名学者。

会长:冯正虎(上海市研究生经济与科技开发中心理事长)。副会长:贾继锋(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顾宝龙(沪东造船厂副厂长)。

理事会理事56名,其中理论工作者30名,厂长(经理)16名,政府官员10名。85%的理事是中共党员,而且具有中高级职 称的理事占绝大多数。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章程》。

2、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于1987年2月2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近百名学者、厂长(经理)和政界人士出席了会议。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致开幕词,秘书长任浩主持会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主任汪道涌、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以及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等领导同志发贺信或委派代表参加会议,祝贺上海中青年企 业发展研究会的成立,并对研究会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会长苏东水教授、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史景星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蔡北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顾问杨锡山教授等部分本会顾问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与会者热烈地探讨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前景,并祝愿她兴旺发达,为中国企业发展和企业家阶层崛起的事业作贡献。

3、开创以中国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先例

在传统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仍然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发展系统来考虑,国民经济的分析仍然着眼于宏观和中观领域。这不能不与已经生成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 企业、家庭及消费者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发生冲突。因为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多元化利益主体共同行为、并通过建立彼此制约和协调的发展机制合理行为的产物。因此,以中国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每年有一份综合研究报告,可以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行为与态势,正确地制定有关企业政策,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并对企业家制定企业对策也有决策咨询作用。这项重要的宏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科学决策依据过去一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中央如此,地方更不会重视。因此,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开创以中国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先例,委托下属单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自筹科研资金,设立了《中国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 析报告》课题组,并由冯正虎同志主持这项研究工作。

1987年、1988年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和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连续二年做了这方面的 研究工作。1987年撰写的主报告《1987年度中国企业发展综合分析报告》分五部分,共 3万余字。该报告的前言:中国企业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与中国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部分:中国企业新模式的成长过程;第三部分:1986-1987年中 国企业发展;第四部分;中国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前景。(报告摘要发表于《世界经济文汇》杂志1988年第2期)

1988年撰写的主报告《1988年度中国企业发展综合分析报告》分六部分,共5万余字。该报告的前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第一部分:承包经营 责任制与企业改革;第二部分: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第三部分:企业组织制度 的创新和发展;第四部分: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第五部分:社会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报告摘要发表于《世界经济文汇》杂志1989年第3期)。

1988年撰写的 《上海工业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报告(1988年)》分五部分,共3万余字。该报告的第一部分:上海工业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和基本趋向;第二部分:企业承包与企业发展;第三部分:经营环境及其特征;第四部分: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估计;第五部分: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估计和对策思路。(报告摘要发表于《财经研究》杂志1989年第6期)

这些科研项目的主报告对中国企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不少观点与判断得到企业界、理论界人士的好评,并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4、企业咨询与干部培训工作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在企业咨询工作与干部培训方面的收获很大,具有首创性的主要成果有:

(1)企业咨询项目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组织理论工作者会员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并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完成各类咨询研究项目。主要有:受上海工业技术基金会委托的《二手设备公司组建可行性研究项目》,受某造船厂委托的《造船企业集团组建方案》; 受中华企业公司委托的《房地产业企业股份化》;受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上海分公司委托的《计算机管理财务系统软件设计》等项目。

(2)“导师制”的全国供销语授班

1987年7月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培训部首创了“导师制”的全国供销函授班,学员822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为期一年( 1988年1月 – 1988年12月),采用了面授与函授相结合、指导教师与学生直接联系的“导师制”新型函授教育法,由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讲师、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设置《现代工业企业物资管理》《市场学》《消费心理学》 《谈判与推销技巧》《公共关系学》《广告管理与创作艺术》《实用经济法》等七门课程,七本教材全部由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编写。供销函授班教学效果好,现已顺利结束,得到学员的好评,不仅提高了供销管理人员的理论与业务能力,而且还形成 了一个全国供销网络,促进了学员单位的供销业务发展。

(3)厂长(经理)“模块式”教育班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培训部还在国内首创了“模块式”干部教育法,解决厂长(经理)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的难题。本会培训部受上海市轻工业局委托,于1988年下半年起在上海轻工业局职工大学办了13期厂长(经理)“模块式”教育班,每期学员学习与研讨一个课程,已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货币与汇率研究》《公 共关系研究》《推销技巧》《企业涉外经营》《经营战略》《引进项目可行性 研究》《股票与债券》《企业领导艺术》《国际贸易方式》等等。“模块式”教育形式,将企业领导干部所需更新的知识分解设计成十几个单元模块,每个模块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需一周左右的时间,每个模块形成一个专题,自成一体,这种形式的教育时间短,一次只花一个星期,厂里工作容易安排,而且企业领导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专题,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就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能搭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教学实行三个结合,讲授知识与研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经验介绍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因此,“模块式”教育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部教育新形式,它既能有效地解决企业领导干部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又能有效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使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更新。这种方法受到上海市人大、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经委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又受到已参加学习的厂长(经理)一致好评, 《解放日报》(1988年7月12日)、《文汇报》(1988年7月19日)分别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5、中国企业发展年鉴、丛书与会刊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方式战略转变,中国企业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一变化需要理论界、出版界去研究中国企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并为中国优秀企业与企业家树碑立传。所以,本会与中国展望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企业发展年鉴( 1988 )》(中英文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和介绍中国企业发展状况的大型著作,又是一部带有指导性的资料参考书和工具书,全书分三篇共100万字。第一篇《综述》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企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其内容包括18篇 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报告;第二篇《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介绍了中国部分优秀企业和卓有成效的企业家的成功经验;第三篇《中国企业发展信息》,收录了最近八年中国企业发展的统计资料、法规与政策、大事记、重要论文索引。

本会编辑部1987年编辑了三本《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会刊,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会刊上的《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问题及其政策》《转轨时期企业行为的系统思考》 《社会主义企业的出路在于股份化》《关于企业集团若干问题的探讨》《从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看中国企业的惰性》《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分析》《试论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模式》《论全员承包制的理论基础和构造规则》《论中国企业家的文化及行为》《论中国企业行为的一般理论》《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向何处去》《废除企业领导人“官员化”制度迫在眉睫》《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问题》等论文,对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得到理论界、企业界 人士的好评。

本会下属单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与中国展望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中国企业发展丛书》,1988年发行的第一辑丛书有六本专著《改革——中国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股份制——中国企业改革的希望》、《企业文化——社会、价值、英雄、仪式》、《危机管理——企业如何对付意外灾难》、《推销艺术——企业生财的诀窍》、《企业形象——企业的魅力所在》。

6、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中国企业家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企业,而且还要关心整个企业界的发展;不仅要执行政府机关的改革方案与经济政策,而且更应该去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家目前是弱小的,但他毕竟天天在成长,只要中国改革不中止,他最终会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主宰,而且也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低估的力量。

所以,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创办了每年一度的全国性的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为中国企业创造一个议政论坛。继1986年11月由上海市研究生经济与科技开发中心主办的“首届中青年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之后,1987年、1988年,本会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讨论当年度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出席会议代表成分比例已从学者占大多数转向企业家、政府官员占大多数,已是属于企业界的议政会议。

我们相 信,年复一年继续下去,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就一定会成为理论家参与的、政界领导人与企业界领导人共商国是、协调政企利益、探讨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的大会。

(1)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由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主办,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企协信息部、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上海财经大学、文汇报、世界经 济导报、沪东造船厂、上海铁路局、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等2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

本届研讨会主题: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来自中央和各地经济管理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界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这届研讨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镐、 国务院经济区规划办研究室主任何畏、市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贺镐圣、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蓬、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张重庆、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仇金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蔡北华、中国展望出版社社长阮波等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代表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领导小组致开幕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华民代表《中国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报告》课题组作专题发言。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贾继锋、顾宝龙分别主持了三天的研讨会。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任浩致闭幕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提交给 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国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报告(1987年)》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与会者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许多有效的政策建议,并加强了与会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人士的信息沟通与彼此协商。与会者趋于一致的观点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运行体制的转换,企业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的企业正在逐步由行政性的生产单位演变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与强烈经营意识的市场主体。随着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企业行为目标不再是过去的拼命追求占有更多的资源,而是如何面向市场,发挥和挖掘企业的潜力,追求企业的、最 终也是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体制将给中国企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关于召开“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决定》上企会[87]第2号, 1987年12月24日《文汇报》)。

(2)第三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与上海艺美塑料包装厂主办、 国家体改委经济管理研究所、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解放日报、文汇报、世界经济导报、 上海财经大学、镇江焦化厂、上海无线电七厂等22个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于1988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市嘉定宾馆召开。

本届研讨会主题:中国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益。来自北京、上海和江西等省市的企业界代表,政府官员、学者有国家体改委经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杨毓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朱小华、复旦大学教授顾国祥、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符钢战、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厂长欧昌林、 上海无线电七厂厂长林炯星、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魏柯博士、日本一桥大学经营管理系博士生赵家林等近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致开幕词,并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任浩分别主持了两天的研讨会。上海市人大常委 会副主任李家镐在开幕式上作了专题报告,博得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二篇主题报告《中国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报告(1988年)》《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益的必备条件》引起会者的关注。而且,与会者就制约中国国有企业提高生产效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提高国有企业生产效益的出路和对策两个专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同时,针对我国当前紧缩政策的背景,就在紧缩政策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作了挂牌讨论。与会者赞同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研究人员的观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近期内提高生产效益至少需要以下几项必备条件:第一,完善地方财政包干,综合治理经济环境;第二,发展非国有工业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第三,建立企业产权制度,改变国有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第四,建立企业自主用工与政府创造就业的劳动管理体制和劳动力分配机制,形成劳动力市场;第五,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实行专家治理企业。(《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的决定》上企会[88]第10号,《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纪要》、1988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

7、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开放精神,国际意识。因此, 我们正在努力打开国际交往的渠道,逐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二年来,本会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系,日本北九州市国际东亚研究中心、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邦德国财政部、联邦德国萨尔茨吉特钢铁公司、加拿大加华日报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战略管理系等国外 学术团体、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的学者、领导人进行学术交流,平等互利,合作共进。

(2)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与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的合作科研项目《中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该项目对中日两国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组织构造、信息处理、 决策过程等用国际通用的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企业的决策特征和管理系统的分析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较,来揭示中日两国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成长力,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与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的合作科研项目《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益的必备条件——广东和上海两地国有工业企业的比较研究》,该项目通过对中国两个典型地区(上海市和广东省)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益差异的比较,寻找提高生产效益的 共有的必备条件,为提高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益奠定基础。这一项目的主报告分四部分共5万字。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中指出,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益近期应当采取的措施:a.国有经济从绝对优势转为相对优势;b.组建股份有限公司;c.硬化国有工业企业的财务约束;d.从地方财政包干过渡到分税制;e.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f.实行满负荷工作制和淘汰国有工业企业的冗员。这份报告引起上海、广东政府领导人 和联邦德国经济研究人员的重视。(报告摘要发表于《改革》杂志1989年第4期)

(3)“国有工业企业资金管理”国际研讨会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和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国有工业企业资金管理”国际研讨会于1988年5月2日至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专家楼召开。

来自中德双方的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有上海市经委副主任明志澄、市财贸办公室主任汪宗熙、市财政局副局长周有道、市轻工业局副局长徐建国、上 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贾继锋、沪东造船厂厂长李庆科、上海四方锅炉厂厂长金鸿元、 上海有色金属总公司总经理彭锋、联邦德国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布莱滕斯·坦因博士、联邦德国萨尔布吕肯市公用事业局局长莱恩哈特博士、联邦德国萨尔茨吉特钢铁公司财务总经理丹茨勒博士等50余人士出席这次研讨会。

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家镐代表市政府致开幕词,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代表中方主办单位致开幕词,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事处主任葛礼幕博士代表德方主办单位致开幕词,并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任浩分别主持了两天的研讨会。与会者,一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又就双方在管理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共同探讨的主要问题有:a.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问题;b.国有企业的范围(权限、资金、分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c.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d.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关系;e.国有企业的变化和形式以及发展前景。

8、组织革新与建设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本身就是改革实验基地,一切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为了寻求一种更适合于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的组织体制,她不能故步自封,必须组织创新,一直在探索与建设。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初,本会的组织机构格局是秘书处下设办公室、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职工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部、国际学术交流部、培训部、经济贸易促进部。后来职工问题研究所归并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经济贸易促进部分划出上海供销管理协会和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自身却消亡了。到第二届理事会成立之际,本会的组织机构新格局已经形成,秘书处下设几个部门(办公室、研究部、培训部、协作部、编辑部、国际学术交流)和一些下属挂靠单位。而且,为了使已发展起来的下属单位独立自主,放手工作,同时减少本会的管理幅度,从1990年1月6日 起,本会与所有二级组织脱离关系(《关于停止本会二级组织挂靠关系的决定》上企会 [1990]第1号)。本会主要的三个下属挂靠单位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也是本会的组织革新与建设过程的一个体现。

(1)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前身是1985年创立的上海市研究生经济与科技开发中心企业发展研究所,她是国内最早一家以研究中国企业发展为主的民办研究机构,1987年5月归并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成立“中国企协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1988年10月又改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成为本会一个相对独立的下属挂靠单位。(《关于改建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若干问题》上企会[88]第9号,《关于批准成立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批文》上企会[88]第11号,《关于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第一届所务委员会的组建决定》上企会[89]第5号)

按原定计划,1989年改建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使她完全独立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改独资为合资,鼓励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来合资创办,扩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经济实力和研究实力,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使中国企业界有完全代表企业界意愿的高水平的理论政策研究机构,它能分析与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预测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态势,为企业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并且指导企业家谋求企业界的共同利益和发展,从理论上、舆论上、法律上维护企业与企业家的正当利益,以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但这一组织创新的设想尚未实现。

几年来,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开创了以中国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科研工作,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完成了各类科研咨询项目,在经济理论界颇有影响。

(2)上海供销管理协会

上海供销管理协会是建立在本会培训部全国供销函授班和经济贸易促进部的基础之上,为了使本会全国供销函授班学员和其他供销人员有一个能专门探讨供销管理经验与理论、彼此沟通业务信息和提高业务技能的社会团体,上海企 业发展研究会于1988年5月开始筹建上海供销管理协会,并于1989年1月正式成立。 (《关于准予成立上海供销管理协会的批复》上企会[88]第4号,《关于同意上海供销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的批复》上企会[89]第3号)

上海供销管理协会的宗旨是,探讨供销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造就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的供销管理者,为中国供销管理的科学化服务,为创造中国式的商会作贡献。一年来,她在供销管理理论研究、供销业务信息沟通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主要成果有:创办了三期《上海供销管理报》,并与复旦大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共同编辑《实用经济与科技简讯》;完成了上海百事可乐有限公司委托的《上海饮料市场调查和预测》课题和各类供销管理方面的咨询项目;举行了“经济形势与对策”“治理整顿和深化流通领域改革”等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与上海市轻工业局职工大学、上海市党校合作开办了“工业计划统计和工业财会管理专修班”“工业企业厂长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现代市场营销强化班”。

(3)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

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是经上海市闸北区工商局、科委批准注册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她为科技研究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理论工作者走向经营实践提供实验基地。而且,这一公司的建立是解决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进一步发展所产生新矛盾的产物。一方面企业发展研究会是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而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有自己的经营管理实验地;另一方面研究会是一个非营利的社会团体,不能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因此也就没有自己的经营管理实验地。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满足理论工作者会员的要求,本会就决定与上海申江出租汽车场联合创办一家独立于本会、但受本会主管的科技型公司,并由本会经济贸易促进部负责筹建,于1988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关于准予组建“三特(SEDR)公司”的批复》 上企会[88]第1号,《关于认可秘书处决定成立上海三特科技经贸公司的批复》上企会 [88]第2号)

三特公司成立的第一年,由于科技咨询业的不景气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公司经营领导均有理论工作者兼任)之故,公司出现亏损状况,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这也使理论工作者得到一个深刻教训:会教管理理论知识的人不一定能经营好企业,书本知识不能取代管理经验,必须使理论联系实践,从经营管理的基层做起。

三特公司于1989年7月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形成公司的新风气,解聘不合格的经理人员和冗员,使公司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处境中,也能逐渐转亏为盈,电脑、环保工程设计等科技咨询业务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并与安徽企业合资创办一家工厂、也与香 港企业进行了合作。目前,三特公司已与本会脱离主管关系。(《关于筹建上海三特科技 经贸公司董事会决议》上企会[89]第2号,《准予三特公司继续经营的批复》上企会[89]第15号,《关于上海三持科技经贸公司改变隶属关系的决定》上企会.[90]第2号,《关 于整顿与发展公司的对策》上三特[89]第4号,《关于三特公司清理整顿的处理决定》 上三特[89]第5号,《关于三特公司恢复时期的发展对策》上三特[89]第9号)

二、第二届理事会时期的前九个月(89年3月一89年12月)

1、第二届理事会概况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于1989年3月30日在上海联谊俱乐部成立。

名誉会长:袁宝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李家镐(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会长:冯正虎(上海财经大学讲师)。副会长:任浩(复旦大学讲师)、朱尔沛(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党委书记)、张培璋(上海焦化厂厂长)、顾宝龙(沪东造船厂党委副书记)、梁思九(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腈纶厂厂长)、彭锋(上海市有色金属总公司总经理)。

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23名,其中理论工作者34名、厂长(经理)75名、政府官员14名。95%的理事是中共党员,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理事占绝大多数。第二届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成熟的时期,她将成为一个公开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社会团体。

第二届理事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用无记名投票形式,直接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并通过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章程修改稿和冯正虎同志代表第一届理事会作了题为《开创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2、五月风波的冲击

五月学潮对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冲击亦是很大的,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下属单位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由此而犯错误。5月22日,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收到《上海市中共党员致中共中央的公开信》后,一些同志对该信所提到的对于发布戒严令的观点有同感,因为从当时的报纸、电视等信息来源中,似乎对学潮还持肯定的态度,一些同志还未充分认识到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利用学潮,也不清楚北京发生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北京有一些人图谋推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只是担心戒严之后军队进城,可能会引起冲突,要造成流血事件和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一些同志把李鹏同志发布的戒严令看成是错误决策。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善良的忧虑,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发表了《致厂长(经理)的公开信》,呼吁厂长(经理)为了挽救党、挽救共和国、挽救社会主义,要坚决而有效地抵制错误决策,督促政府保持理智与克制,用和平、 民主、法制的方式处理目前事态,决不允许发生镇压学生和广大群众的流血事件,争取人民与政府在更高水平上的谅解与团结。同时又呼吁厂长(经理),冷静理智地渡过难关,帮助各地方政府克服危机,正确引导工人的声援活动,使经济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并要求厂长(经理)通过正常渠道,向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呼吁,反映不赞成戒严的意见。 这封公开信是由冯正虎同志起草,因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广泛协商就发出了。这封信邮寄给与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有信息沟通或合作的有关企业,大概六百家。5月25日香港《文汇报》上也刊登该信的摘要。

信寄出后,随着事态的发展,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有严重错误的,并于5月27日召开秘书长办公会议作出三点处理决定(《关于“致厂长(经理)的公开信”的处理决定》上企会[89]第14号),要求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全体同志认真学习李鹏、杨尚昆同志的讲话,并对肃清错误影响采取了一些措施。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主管单位中国企业管理协会6月初电文,也严肃批评了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这一事件。6 月17日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作出了《关于“致厂长(经理)的公开信”的写作过程和认识汇报》 ,对错误观点作了深刻的认识。冯正虎同志对此事负全责,已引咎辞职;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已于1990年1月6日起停办。(《同意冯正虎同志辞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之职务》上企会[89]第26号,《关于撤销中国企业发展研究所的决定》上企会[90]第3号)

3、“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效益”国际研讨会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计委研究所、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效益”国际研讨会于1989年 9月22日至23日假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和浙江等省市的企业界代表、政 府主管部门的官员、中德双方的学者与专家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胡树衡、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副会长兼秘书长任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伍柏麟教授、 顾国祥教授、上海市计委研究所所长蔡来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陈启懋、上海焦化厂厂长张培璋、上海隧道公司经理钱达仁、上海无线电四厂厂长钱佩勇、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事处主任葛礼慕博士、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经理保尔等近100位中外人士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任浩主持,市府副秘书长胡树衡以及五家主办单位的代表先后向大会致开幕词,指出北京春夏之交的风波之后召开国际研讨会, 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意义重大,很有必要。并认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正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当前我们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两天的会议进程中,针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效益”这个主题,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中德企业管理专家就“大众的人事组织、工资和奖金制度”“大众的生产组织、运行和质量管理”“大众职工素质、培训与进修”“大众的投资与筹资”“大众的营销、售后服务和采购”五个专题向与会代表进行了图文并茂地介绍,并带领与会代表参观了“桑塔纳”轿车的生产流程、发动机制造车间等。与会代表经过讨论一致肯定了大众公司的经验是可取的,对上海的国有企业有借鉴作用,并认为大众公司的经验有助于弥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中国具体的环境之间的鸿沟。在此基础上,中德双方经过了热烈的讨论, 就提高企业内部效益的关键性因素与原则、企业的投资问题、企业管理的改进、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等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性的认同。而且一致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它有无竞争能力;一个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不在于投资短缺,而在于投资浪费,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当务之急不是投资,而是改进企业管理。

4、第4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

由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二台、上海金山石化总厂腈纶厂等28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上海国有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于1989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市天马大酒店举行。来自 京、沪、苏、浙等地的90多位学者、厂长(经理)和政界人士出席了会议。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冯正虎致开幕词,并与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任浩分别主持了两天的研讨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镐、市经委副主任明志澄、上海市计委研究所所长蔡来兴、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顾国祥教授、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吴仁洪副研究员、上海华东电焊机厂厂长黄桂生等政府领导人、学者、厂 长(经理)作了专题讲话。

会上,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受上海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委托研究的课题报告《上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引起与会者的关注。而且,与会者就上海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如何解决、企业承包制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加强企业管理、产业组织重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外向型发展和解决市场疲软等七个方面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提出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供上海市政府和企业界决策参考。

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的召开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其原因有两个。

(1)每年一次的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能年复一年继续下去,这就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企业改革与发展不能中断,也不会中断,每一个衷心希望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的人都会不懈地促进这一历史潮流,并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和国家的政策不会变。本届研讨会就是贯彻“五中全会”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拥护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宣布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为治理整顿形势下的企业发展寻求出路。

(2)当前我国经济的治理整顿已到关键时刻,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如何在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原则下,使我国的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每一个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企业界、学术界、政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上海是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目前探讨上海大中型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

所以,上海国有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文汇报》( 1989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 ( 1989年12月28日)、上海电视二台( 1989年12月26日)都作了报道,也引起中央和上海市 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关于筹备召开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的工作计划》上企会 [89]第28号,《上海国有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纪要》)

5、卓有成效的业务工作

(1)第二届常务理事会议

为了把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建成一个公开化、制度化、 民主化的社会团体,首先就必须做到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强化理事,尤其是常务理事对本会的领导意识,提高参事议政的自觉性。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1989年5月5日假上海财经大学专家楼召开,与会常务理事对每项决议与提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修改,并一致表决通过了《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会议条例》、《本会财务收支规定》、《本会工作人员工资、津贴若干规定》、《秘书长办公会议条例》;通过了冯 正虎会长提名的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并任命任浩为秘书长,苏勇、孙海鸣、王方华、胡荣毅、汪泓、李万夫为副秘书长;通过了秘书处关于设立本会工作机构的提案。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1989年8月10日假上海财经大学专家楼召开,苏勇副秘书长向与会常务理事汇报了本会近期工作情况及设想,会议在围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研讨了本会在下半年如何进一步致力于中国企业发展与放手开展工作的问题。

(2)信息交流活动

不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选择当时人们最关注的信息发布,使与会者感到信息反应及时、有兴趣,以保证较高的会议出席率,同时也扩大与会者的信息面,这就是社会团体的工作特点,也是本会为会员服务的一项工作。本会秘书处于5月 20日假上海伯乐科苑召开信息发布会,请《世界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当时上海的热点新闻——导报事件,近40名理事或代理人出席了会议。信息发布结束,会议也就散了。

本会下 属单位上海供销管理协会在1989年里举行了三次供销沙龙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厂长(经理)、供销人员400多人次参加各次活动,大家在沙龙中交流信息,洽谈合作,畅叙友情,为会员提供一个轻松愉快而各有所获的活动场所。

(3)本会协作部为企业“牵线搭桥”

在当前紧缩形势下,企业普遍面临能源、原材 料供应、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本会协作部竭诚为企业解忧排难,办点实事。本会协作部8月初向全国部分企业发了有关调查表,同时先后有针对性地走访了上海地区一些大中型企业,并邀请了部分企业会员单位领导来本部面谈,了解企业在1989年下半年面 临的困难以及如何寻找出路。例如,上海电讯器材厂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近年研制成功了工业自动配料系统,而上海碳素厂准备改造旧厂房设备,正需要更新配料系统,因此, 在本会协作部同志的热心牵线搭桥下,于1989年9月1日促成了上海电讯器材厂与上海碳素厂的合作事宜。

(4)国际影视资料片观摩交流联谊活动

为了进一步开阔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视野,及时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和最新动态,提高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丰富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推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关心本企业、热爱本企业。本会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电教中心合作举办“国际影视资料片观摩交流联谊活动”,为本会会员单位提供影视资料片。

“国际影视资料片观摩交流之友第一次联谊会”于1989年8月26日假座上海财经大学专家楼举行,近20家企业会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由本会编辑部主任金雄主持。会后,与会者参观了上海财经大学电教中心,并观摩 了由该中心提供的资料片。

第二次联谊会于1989年12月28日假座上海春申江宾馆百花厅举行,近80家会员单位代表出席联谊茶话舞会。

(5)《会员通讯》

本会编辑部1989年编了4期《会员通讯》赠送于本会会员以及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这份《会员通讯》是本会会员之间信息联系的纽带。她沟通会员之间、会员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了解本会、了解会员,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进友谊。这份8开4版的小报办得很活跃,内容丰富。第一版新闻版,介绍本会的活动与会员的新动态。第二版理论争鸣版,刊登了有质量的开周视野的理论文章,例如《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现状》《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一种间接公有制》《呼吁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企业兼并的起因及其 实现机制》《“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关系”国际研讨会纪要》等等,第三版会员沙龙版,理事与企业团体会员单位介绍,也刊登一些管理经验与技能的文章;第四版,国际瞭望版,介绍国际社会经济最新动态和现代管理案例,开阔会员视野。

(6)上海企业发展年度综合分析的科研工作

本会研究部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分析处理1989年度上海企业发展的状况,组织科研人员于1989年9月一10月编制了上海企 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并对上海市的1万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表方式的调查。本会研究部于1989年10月一11月还承接了上海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委托的提高上海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撰写了《上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分三部分共3万余字。对上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作了基本估计,分析了上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六项具体提高上海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政策措施。这篇报告引起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的重视。

(7)深化流通领域改革研讨会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下属单位上海供销管理协会与民建上海市委、市工商联、市农工商总公司、《上海改革》杂志社、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流通领域改革”研讨会,于10月30日至31日在上海市工商联会议厅召开。

来自本市理论界、金融界、工商界、新闻界、政府机关的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镐、市政协副主席陈洛珊、市体改办副主任胡逢运等领导人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与会代表本着“研讨、交流、信息”的宗旨,就流通领域的体制、供应、资金、价格、心态、法规等六个专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不少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次研村会是在当前市场出现由“热” 变“冷”从而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的情况下召开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制度创新与建设

一个社会团体的创立是依靠感情,而发展就必须依靠理智,人治是不能长治久安, 只有法治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士,使事业日益发达。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要立足在有组织的社会中,就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约,也就没有统一的步伐。而且,我们深信世界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的教诲,人的弱点是难以改变的,只有依靠建立一个适合人性的制度,抑制人的短处,发挥人的长处,会使普通人也成为有才干的人,有益于组织的发展。因此,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制度的创新与建设,1989年最大的收获还是制度的日益完善,这是保证事业成功的基础。

(1)管理制度

本会能高速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和面临新问题,但它的工作不紊乱而稳定地向前发展;本会能容纳大批优秀的兼职人员任本会领导人,并允许人才流动, 但又不会中断本会工作。这一成功取决于本会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进入团体的人共同去制定一套管理制度,也就有共事规则,然后就照章循事,不愿遵循规章和不承担责任者可以自愿辞职。主要的管理制度有:《上海中青年企业发展研究会办公试行条例》(上 企会[87]第1号)、《秘书长办公会议条例》(上企会[88]第5号、上企会[89]第12号)、《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会议条例》(上企会[89]第11号)、《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下属组织管理条例》(上企会[89]第16号)、《关于提高秘书处工作效率的措施》(上企会[89]第12号)、《本会各部门工作实施条例(草案)》(上企会[89]第20号)以及有关各项工作规划的文件。

(2)财务制度

目前政府对民间社会团体没有统一的财务制度,致使民间社会团体无章可循,但健全的财务制度是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本会很重视这一问题,参照国家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根据本会的发展特点,不断地制定和完善财务制度,使本会有章可循。本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但没靠政府一分钱投资,而是自力更生, 依靠咨询服务收入和个人、团体会员的资助,三年自筹资金近92万元,而又全部用于各项科研事业活动,做到每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没有出现财政赤字的状况,使筹措资金——运用资金的运行机制处于良性状态。而且严格的财务制度,使本会杜绝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出现,又能保证工作人员收入的合法性。主要的财务制度有:《本会财务收支规定》(上企会[88]第8号,上企会[89]第9号),《关于研究会财务报销的有关规定》(上企会(89]第13号) ,《本会固定资产管理条例》(上企会[89]第27号)以及秘书长办公会议的有关财务制度的批示。

(3)人事制度

本会的成功归功于她有一个稳定而高效率的工作班子和一支聚集各大学、科研机构优秀研究人员的科研队伍,这表明她的人事制度能使本会吸引优秀人才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人的才干。本会的人事制度有两个方面:硬制度与软制度。硬制度就是工资奖金刺激与人事调动的制度,这是一套看得见的制度,可以用文件规定。如《本会工作人员工资、津贴的若干规定》(上企会[89]第10号),《咨询项 目管理条例》(上企会[89]第19号),本会章规第九条、第十二条的规定以及各项人事任免决定的文件。

通过按劳分配、奖罚分明,才职相符等措施,提高了本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性与效率。但我们认为,硬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制止了人的工作消极性,要充分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就要依靠软制度,这是一种看不见的不成文的制度,就是团体的精神与文化。本会很重视软制度的建设,造就了一种革新精神,形成了充满竞争、平等、自由、效率、改革、自我完善和融洽气氛的本会文化,本会能把企业改革与效率的观念注入每一个为她工作的人的思想与行动中,使他(她)们能独立承担责任,习惯于接受新的挑战与适应环境的变化。

本会为参加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自我完善的机会,但没有提供一个满足虚荣心而长期独占的位置。在这里,辞职是正常的,毛遂自荐是赞许的,允许开拓者失败,蔑视不犯错误的平庸之辈。成就欲得到满足,人就负有责任性,工作也就更有效率,同时团体也就有吸引力。

三、结束语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三年已是历史,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都已经是过去的, 而过去的就是事实,事实也就无法改变。因此,我撰写历史的真正职责,只能如实叙事,让自己和任何其他人记住一件件最有价值的事件,至于见仁见智,各陈己见,则让人们运用才力,自由判断好了。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历程已给中国社会留下痕迹,她为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和企业家阶层崛起的事业奋斗过,她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她所探索的创办、 管理与发展民间社会团体的模式值得中国社会团体借鉴。我相信,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的历史会持续下去,因为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共命运,只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不中止,只要商品经济的新秩序真正建立,她就能发展壮大。

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历史学家的时间和才能。因此,我撰写的历史仅仅是简史, 更严格地说是对重大事件的回忆。散落在这篇简史之外的许多事件,我也记不清,或许我认为不重要,但我的同事与参与者会回忆。将来有一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时,他会收集一切细节,然后编写成一部完整的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发展史。但是,我现在没有这一兴趣,过去的毕竟是过去的,我更喜欢思考未来。

1990年2月20日

影片:探索、研究企业发展的摇篮——记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1989年上海电视台)

图1、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1987年2月28日)

上企-苏老师出席会议(19870228)

会长冯正虎的导师苏东水教授、校长金炳华亲临大会致辞

图2、该会的宗旨: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崛起。

上企-EDR19871101

图3、该会的章程(1989年3月30日)

上企-章程

图4、该会第二届理事会的成员(1989年3月30日)

上企-理事会

图5、32年前《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油印本原件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_页面_01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_页面_04 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简史_页面_22

图6、上海企业发展研究会关于自行解散的报告

上企-解散报告

发表回复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