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电子书是国际上第一本全面介绍日本企业的中文版日本企业名录。数据最新、资料翔实、检索迅速、携带方便。本书收录了3万余家日本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近1万5千个日本企业网址及部分E-mail地址,读者一点就可以上网浏览与联系,详细地及时地了解这些企业的现况。本书介绍的26,458家日本公司(包括6,582家对中国投资贸易的日本公司)、2,792家日本企业驻中国代表处、1,422家日中关系的机构・团体以及日本47个省级地方概况等最新的资料,完整地反映了日本企业的现状以及日本对华投资贸易的现状。
本电子书是寻找中日两国贸易、投资及技术合作机会、获取日本企业信息、了解日本国情与经济现状、从事中日交流与合作、试图在日本企事业单位就职的必读工具书。
本电子书的信息内容编排、电子书软件的制作均由上海天伦咨询有限公司独创。冯正虎与上海天伦咨询公司是本电子书的著作权人。
上海天伦咨询有限公司
2007年5月18日
日本企业
(2007-2008年版)
目录
序
第1篇 日本上市公司(3,940家)
收录3940家日本上市及店头登记的公司,其中对中国投资贸易的上市公司1548家。本篇按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行业分类来划分,其行业分布为:
水产・农林业(11)、矿业(7)、建设业(217)、食品・饮料制造业(156)、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86)、造纸及纸制品业(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17)、医药品制造业(52)、石油・煤炭制品(14)、橡胶制品(26)、玻璃・土石制品(74)、钢铁业(57)、有色金属制造业(43)、金属制品业(100)、普通机械制造业(252)、电气机械及电子元器件(313)、交通运输设备及器材制造业(108)、专用设备制造业(53)、其他制造业(119)、电力煤气业(25)、陆运业(65)、海运业(18)、空运业(6)、仓库・运输关联业(44)、信息・通讯业(359)、批发业(400)、零售业(388)、银行业(99)、证券・商品期货交易业(40)、保险业(11)、其他金融业(55)、房地产业(132)、服务业(369)。并以公司名称(中日文)、企业法人代表、公司地址、电话、传真、E-mail、公司网址、证券编号、设立日期、上市日期、行业类型、资本金、总资产、股东资产、股东人数、职员数、员工年平均工资、营业收入、净利润、ROE等数据来介绍日本上市公司。
第2篇 日本未上市公司(22,503家)
收录约22503家日本未上市公司,其中对中国投资贸易的日本未上市公司5023家。本篇选登的未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日本的主力企业。本篇先按日本地区划分,再按28个行业分类划分。刊登的公司在日本的地区分布:
北海道(464)、青森县(84)、岩手县(94)、宫城县(195)、秋田县(78)、山形县(133)、福岛县(151)、茨城县(215)、栃木县(174)、群马县(243)、埼玉县(604)、千叶县(412)、东京都(7619)、神奈川县(1105)、新泻县(279)、富山县(221)、石川县(175)、福井县(167)、山梨县(88)、长野县(346)、岐阜县(370)、静冈县(554)、爱知县(1657)、三重县(224)、滋贺县(144)、京都府(467)、大阪府(2562)、兵库县(750)、奈良县(99)、和歌山县(82)、鸟取县(52)、岛根县(54)、冈山县(272)、广岛县(397)、山口县(135)、德岛县(68)、香川县(137)、爱媛县(187)、高知县(79)、福冈县(629)、佐贺县(55)、长崎县(94)、熊本县(136)、大分县(91)、宫崎县(71)、鹿儿岛县(161)、冲绳县(129)。
第3篇 日本企业常驻中国各地代表机构(2,792个)
收录2792家日本企业及部分日资企业常驻中国各地代表机构,按地区分布:
北京(534)、天津(91)、上海(992)、重庆(17)、内蒙古(1)、山西(3)、河北(1)、辽宁(219)、吉林(19)、黑龙江(8)、江苏(123)、安徽(3)、山东(120)、浙江(49)、江西(2)、福建(53)、湖南(2)、湖北(18)、河南(3)、广东(311)、广西(3)、贵州(2)、海南(2)、四川(41)、云南(6)、陕西(16)、甘肃(2)、新疆(3)、香港(148)。
第4篇 中日关系的机关・团体(1,421家)
一、日本驻华使领馆及日本的新闻媒体机构
1.日本驻华使领馆(9)
2.日本的新闻媒体机构(50)
二、中国驻日使领馆及中国的新闻媒体机构
1.中国驻日使领馆(8)
2.中国的新闻媒体机构(17)
三、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机关及日中关系团体
1.对日友好关系团体(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及各地对外的经济的贸易机关(48)
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各地方分会(51)
4.商品分类的专业性进出口商会(42)
四、在中国的日本团体及代表处425
1.日本经济合作团体、大学的代表处(102)
2.在中国的日本人组织及学校(39)
3.日本律师・会计事务所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及代表处(64)
4.日本银行、保险、运输公司分店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及代表处(220)
五、在日本的日中关系团体及事务所
1.日中友好交流团体(96)
2.日中经济・贸易的机关及团体(162)
3.日本的华侨团体(36)
4.关注中国问题的日本研究所(63)
5.日本的律师・会计事务所(102)
6.在日本的中文报纸・中文书籍专业书店・图书馆(63)
7.中国银行、运输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及事务所(57)
8.在日本的中国投资企业及办事处(165)
9.在日本的香港、澳门、台湾的机关(20)
第5篇 日本概况
第1章 日本国情
1)日本的国土风貌
2)日本国情的主要指标
第2章 日本47个省级地方的概况
第3章 日本企业的地区行业分布
1)日本主力企业的地区行业分布图
2)日本对华投资贸易关联企业的地区行业分布图
3)中国日资企业的地区行业分布图
第4章 怎样与日本人做生意
第5章 如何获取日本上市公司的情报
企业名录索引
日本上市公司名录索引
日本上市公司名录索引
日本企业驻中国各地代表处名录索引
中日关系的机关・团体名录索引
附录
编辑介绍
参考资料
在()里的数字是这个行业或地区的企业数;在[ ]里的数字是对日贸易投资的日本企业数。
本书第一篇「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
(株)ニチロ (にちろ)
日路株式会社 NKA10000
社长 田中龍彦
地址 東京都千代田区有楽町1-12-1
邮编 100-0006
电话 03-3240-6211
传真 03-5252-7966
证券编号 1331
设立日期 1914年3月
上市日期 1949年5月
行业类型 水产・农林业
资 本 金 12224百万日元
总 资 产 153124百万日元
股东资产 20753百万日元
股东人数 23861人
职 员 数 803人
员工年平均工资 612万日元
营业收入 254140百万日元
净 利 润 2117百万日元
ROE 10.2
本书《第五篇 日本概况》的《第五章 怎样与日本人做生意》样稿
怎样与日本人做生意
80年代,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还是星星点点;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已成燎原烈火,大有遍布中国之势。而且,同日本人做生意、办企业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对日本的文化、社会心理、决策方式等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同日本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一节 理解日本人
一、暧昧的日本语
日语很难理解,这不在于日语语法的复杂,而在于日本人表达方式的“暧昧”。根据说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大人还是小孩,在表达上都有区别。表示人称的代名词种类极多,例如“我”这个词语,男、女、年长者和年轻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更麻烦的是根据与对方的关系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凭心而论,讲一口“正宗”的日语就象绘制一幅工笔画一般,典雅、细腻而又不厌其烦。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日语也有了较大的改革变化。除了在江户时代传入的荷兰语和葡萄牙语之外,大量的英语、德语和法语也融入了日语之中。年轻人当中会讲标准敬语的人已经十分罕见,用从中国的教科书上学来的标准日语同日本年轻人交谈,他们会觉得我们太做作。现在即使在日本本民族中能够讲一口“正宗”日语的人也不多见,更何况外国人了。尽管如此,烦琐而严谨的表达方式仍然是大和民族的特征,而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日本人与其他民族交流的难度。
日本人出于礼貌,很少直接了当地说“不”,但他们又善于找出种种细小的理由解释他们为什么不说“是”。日本人很善于沉默,因为他们认为保持沉默比说“不”要婉转的多。当日方用“是”和沉默来表达不同意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难堪,好在中日之间的交流已经相当频繁,日本社会已经相当国际化,许多日本人都知道如何用中国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我们中国人一旦理解了日本人的表达方式以后,也就不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怒气冲冲了。
二、等级森严的心态
二次大战后的日本社会沿袭了传统的等级文化,极端强调不同阶层、不同程度的礼节形式。日本人的礼节不仅仅是礼貌,而且可以表现出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等级地位和尊卑秩序。当人们在自己的等级中相互交往时,他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对本等级成员的地位的相互承认。当人们同其它等级的成员交往时,礼节可以使人们相互承认对方在对方等级中的地位。礼节在各种场合的社会交往中维护着已经确立的尊卑秩序。
在交往中,日本人用敬语和自谦语来表达极其微妙复杂的社会等级关系,这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外国人来讲通常难于准确把握和完全理解,并认为日语的礼貌用语过分烦琐。日本社会的人际交往中甚至对坐姿立态、面部表情等,在礼节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每个人的头衔甚至头衔上的某些细节都是富有意义的,因为头衔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当日本人同数名中国人同时见面时,他们非常看重每个人的职务和地位,希望马上就弄清楚谁的职务最高,他们习惯于按照日本方式赋予中方地位最高的人日本式的权威。
根据日本的宪法,民选政治家们通过议会在统治着这个国家,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真正管理和操纵着日本社会的力量是职业官僚,也就是一些身居要职的“国家公务员”。因此,日本的官僚机构对于日本企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战后的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以各种形式参与、资助日本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日本商人比较习惯于同政府机关进行合作。
长期以来,日本的选举制度半公开地允许企业家们用资助竞选的方式同政治家们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当然近两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在这方面开始有所改善。因此,一部分日本商人习惯性地热衷于同中方政府机构的官僚打交道,千方百计地想要同政府要员拉上关系,以便于自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日方会面的中方官僚的地位越高,日方就越觉得满意。
三、决策慢、行动快
日本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非常缓慢,但是,一旦他们行动起来,就非常迅速。但是中国人的习惯正好相反,决策时速度很快,行动起来拖拖拉拉。日本人决策的拖拖拉拉,使中国人觉得他们顾虑重重,缺少诚意;而中国人在行动时的拖拉行为,又使日本人觉得我们言而无信,单方面违反合同上的规定。90年代初,日本官方对在北京投资的一些大中型日本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日企业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方违约,高达90%以上。这个数字典型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一旦签署了合同,就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工作。
因此,同日本人打交道,就应该培养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当日本人向你提一些看起来与你毫不相干的问题时,也要有耐心。他们在做出决定时,必须有足够的答复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或“最好的”的决定。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多少时间,就给他们多少时间,不要根据你的愿望去规定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观念的不同是中日双方在谈判和合作中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请记住:时间是相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按不同的时间观念进行工作。
第二节 与日本人交往
一、与日本人应酬
日本人请日本人吃饭时,都要与被邀请方商量一下:今天是否方便在此用餐?征得对方同意后,才安排与客人一起进餐。如果被客人拒绝,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如果中方希望请来访的日本客人在本公司就餐时,最好先征求一下客人的意见,对方同意后再进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中午宴请客人不是个好主意。如果客人同意与中方共进午餐,最好安排的简单一点,中国人请客时喜欢菜肴丰盛,边吃边谈,这样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而日本人则习惯于简单、快速,通常的日本午餐都很简单。
但是,如果有时间的话,日本人喜欢在晚上有吃有喝,过得快乐。晚上宴请日本人比较符合日本人的习惯。日本人非常喜欢在夜晚一边喝酒、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同客户聊天。不少年轻人喜欢在迪斯科舞厅消磨时光,或者光顾保龄球等室内体育活动场所。
在日本国内,公司员工们习惯于经常性地自己掏腰包到小酒馆会餐,那些有权利使用公款请客的公司干部们则喜欢与客户们在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长时间地寻欢作乐。日本企业为客户在娱乐方面的花费堪称世界之最,喜欢用公款吃喝娱乐的习惯与我们中国人很接近。
虽然中国菜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但中国式的大吃大喝未必符合日本人的习惯,点菜时还是选一些味道清淡的为宜。日本人吃饭时是实行分餐的方式,也就是每个人一份,以符合卫生要求。因此在服务条件一般的餐馆进餐时,最好请服务员多提供一些调羹、筷子作为公用餐具。当然也有一些日本人喜欢尝试一下中国式的用餐方式,认为中国式的进餐方式更有人情味。
日本人比较讲究餐厅和餐具的清洁,但他们大多酌量点菜,尤其是当日方出钱在中国请客时,中国人点菜时最好手下留情,因为在餐桌上留下许多吃不掉的食物并非日本人的习惯。如果是中国方面请客,大多数日本人也并不一定欣赏中国式的大手大脚,少而精更符合日本人的习惯。
与中国人特别不同的是,日本人没有相互敬烟的习惯。因此,同日本人打交道时,没有必要向客人敬烟。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加爱喝酒,而且更加随便。不少日本人习惯于一醉方休,酒后失态在日本人看来并非丑闻,所以喝酒时许诺的事情事后自然可以不再当真,但在中国人看来酒后失态以及酒后说话不算数,均非君子的行为。
日本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建立长期的和睦关系。同中国人一样,日本人在平时拜访时喜欢带一些礼物,表示一下敬意或好意。但是日本人送礼的程度与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送礼价值越高越好,价值的大小与送礼人的敬意和诚意成正比。而日本人送礼的金额一般比较小。初次见面常常送一块手帕、一只支笔,好朋友之间相互送礼的金额也很小,细水常流象征着相互之间友谊的地久天长。
二、礼仪
日本人非常讲究站姿坐态,在工作场合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谈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跷起二郎腿,仰身斜靠在沙发上是非常不礼貌的。中国人随随便便的习惯同日本人小心谨慎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人,尤其是女性,在谈话中喜欢面带笑容,在日方看来是一种礼貌,但在中国人看来,男人无缘无故地面带笑容很有可能是在嘲笑自己,女人无缘无故地面带三分笑,似有谄媚甚至卖弄风骚的嫌疑。在日本人看来,中国的男同志士面无笑容显得对人冷淡,女同志士面无笑容就很可怕了,他们弄不明白他们到底哪一件事做错了,使得中国女性一直在同他们生气。
日本人喜欢在公共场合夸奖女性。在众人面前赞美某个女子,甚至当着丈夫的面夸奖他的妻子美貌,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善意的表示。在众人面前开一些有关女性的玩笑,可以显示自己的幽默。但在中国人看来有关对女子的评论不应该作为大庭广众之下的话题,夸奖别人妻子的相貌也有好色之嫌。尤其是当众开女性的玩笑,是极为粗俗的行为。
三、谨慎的日本人
日本人相互之间不轻易相信对方,对外国人就更是如此了。通常日本人相互之间要交往3-5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与业务伙伴之间要经过5-10年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日本人在同中国人打交道时,比较喜欢通过日方或者中方的第三者作为介绍人,以提高信用度。日方与外国人交往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信赖感和安全感。把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色。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日本市场会仍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虽然日本人办事总是犹豫不决,说话也总是模棱两可,但做事却非常细致,而且总要尽可能地对每一个例证、每一项情况进行研究。他们会问你某些问题的详细情况,而你也会认为现在提这些问题很不恰当,或你手头根本就没有有关的材料。比如说,他们在同你就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以前,会提出一些在你看来与目前阶段的工作毫不相干,或者应该放在以后再考虑的问题。如果日方提出什么问题和要求使你感到很无礼,你也要尽量给以理解。虽然他们问的很多,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情况却介绍的很少。因此同日方交谈时,要善于在答复问题的同时,提出你自己的问题,并尽量从他们口中套出直接明了的回答。这将有助于日方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因为这将表明中方代表也具有与日方接近的思维方式。
正是由于日本人性格谨慎的原因,他们喜欢在不同场合就同一个问题向不同的部门或个人反复提问,以证明中方的讲法是否前后一致;或者就同一个问题向同一个人或部门反复提问,表面上看好象日方喜欢听别人用不同的方法重复同一件事情,实际上他们只是想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对方所介绍的情况的准确性与正确性。中方应该理解他们的这种思维习惯,而不要在脸上露出不耐烦或者厌恶的神态。
第三节 谈判与合作
一、正确理解日本人的表达方式
在日本谈判者的观念和做法中,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占据了统治地位。为了不伤害谈判对手的感情,日方觉得“不”字根本说不出口,即使他们想说,也难以启齿,甚至连一些支吾的替代语也难以出口。这就是他们在谈判中经常保持沉默的原因。在较复杂的谈判中,日本人有时会长时间地沉默,这种沉默通常会使中方感到难堪。日方此时是在思考,反应,计划该说些什么。所以,你要对此有所准备,要很有礼貌地耐心等待。
由于他们几乎说不出“不”,所以,他们所说的“是”(嗨),往往被人误解。如果你问了一个需要他们回答“不”的问题,那么以这种方式提问是你的错误,当他们无法按照“是”的回答去履行承诺时,你没有理由感到失望。当你听到一连串的“嗨!嗨!”的声音,就以为他正在对你的建议做出肯定的回答,这常常是不正确的。他只是让你知道,他正在听你说。这种性格使他们在谈话中采取拐弯抹角的态度。
由于怕冒犯你,所以即使你的建议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也不会说“不”,他们会说,“如果你的建议包括这点或那点,将会更好”。他们说了多少“这点”或“那点”,其实就是在多大程度上不接受你的建议。日方更多地是把你往他的方面引,而很少向你直接提出建议,特别是当他们的建议同你已经表达出的愿望相矛盾,或者当此种建议说明他们以前对你的问题未加注意时,更是如此。因此,不要问他们是否已经理解了你的建议,因为即使日本人并未理解你的建议,他们也会说“嗨”。
二、用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考虑问题
在等待日方的答复时,最好是给他们一个好印象:你的时间非常宽裕。因为,日本人看来,谁急躁和没有耐心,谁就表现软弱。因为代表日本公司进行谈判的高级经理也许发现了一些原来不知道或未充分意识到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后,又要进行进一步的磋商,看一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按照日本公司的管理体制,在做出一项决策以前,公司中所有可能受到此种决策影响的人都要参加磋商。因此一项决定需要经过公司有关人员上上下下反复磋商,所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三、如何讨价还价
日本人强烈地感到,双方中首先做出单方面让步的一方是弱者。如果以为做出一些小的让步就可以获得日方的好感,那就会恰得其反。日方会把你在价格、条件等方面的让步看作是你更加有求于他们,要么就是因为你没有诚意或言行不一才会这么早就轻易地做出让步。所以,最好是把事情安排好,使双方同时进行第一次让步,你要等待或促使让步发生在一个适当的时刻。你不必担心日本人会认为你毫不妥协或固执己见,恰恰相反,他们会觉得你在策略上是一致的,而且还会因此更加尊重你。
如果日方逼得很紧,你一定要明白任何准备阶段中的原则,对以后的谈判都是有影响的。不得到些什么就绝不做出任何让步。你如果付出什么代价,就要让日方也做出补偿。不过,要求要提得和缓。在谈判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交换意见,讨论条件和要求,将提案进行归纳总结,并随时准备做出让步,因此,没有必要让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来参加谈判。最重要的是双方的谈判人员在掌权的程度上要平衡。如果一方的谈判人员比另一方人员职务高,在自己公司里的影响力也超过另一方,那么这种不平等会对谈判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有两个关于对手的基本问题你要搞清楚:他们有多大权利?他们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根据你了解到的情况来挑选你的谈判人员。如果你为公司雇了一名职业谈判人员,那他就应该是日方所熟悉和信任的。他还应当对你公司要与日方进行的业务,以及日方的谈判人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好不要中途更换谈判人员。要是你中途换人,那就意味着你软弱,没有一致性和诚意。按照日本人的脾气,他们就会觉得有必要回到了解你的第一个阶段。
四、有效地使用翻译
与日本公司打交道翻译特别重要。即使日本公司带了翻译来,但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中方也需要安排一位专职翻译。一定要使翻译了解正在进行谈判的业务情况,可以事先告诉翻译谈判中很可能要提到的问题和术语。在谈判中,有时你会感到你的下一步取决于对方对谈判所做出的反应。这时,一个了解情况的翻译就能成为一个传声筒和顾问。比起那些区别不出日本人话中细微差别,揣摩不出其真正含义的人来,要是你的谈判团里有一个好翻译,那你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对方。
五、影响对中投资决策的方式
(一)成功的先例
日本的中小企业到海外投资,喜欢把办公楼、店铺等投资地点选择在已经有日本商人成功投资的地方。比如靠海外投资起家的八佰伴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在浦东地区合作投资兴建的大楼,就成为许许多多日本商人到浦东地区进行投资的选址参照物。日本企业在海外已有的成功,将有助于提高其它投资者去该地投资的兴趣。
(二)传媒的影响
在投资选址上的从众心理也反映出了大多数日本人的投资决策深受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的舆论界对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新闻界的态度对于日本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欧美等国新闻媒体对日本社会有过许多错误的报道一样,日本的新闻媒体在对中国进行报道时,有时也会做出许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式的主观猜测或评价。因此,中国的有关政府机构以及新闻媒体,也应及时地了解日本传媒的观点和报道,对于日方的误会与曲解进行有针对性地解释和宣传,这是搞好与日本企业合作、吸引日资的重要一环。
六、知己知彼的合作
日本人来到中国之前,就可以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中国市场的详细情况,甚至中国合作方的情况。日本的政府机关、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贷款银行的海外支行、日本的中介咨询机构、日本的新闻媒介等,对日本企业的对外合作在情报上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设立的中国企业信息数据库,该库储存200万家中国企业的基本数据,为日本企业寻找中国合作伙伴及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方便。
但是,中国企业在日本人到达中国以后,也还很难弄清楚日方企业的背景、实力、业务网络等,而且许多缺少与日方交往经验的单位,在谈判中由于求成心切,对于日方提出的问题、索取的资料总是尽可能地给予满足,但没有想到对日方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其结果使中方处于情报获取的劣势,在与日方的谈判与合作中就往往显得很被动。这种不平等的谈判,即使日方在谈判桌上获胜,中方也会事后反悔,会给今后的合作留下不利的隐患。
其实,日本比起中国是一个情报公开的社会,中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了解日本社会经济情报的最佳方法是直接利用日本东京的国会图书馆以及日本综合开发研究所、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所、野村证券、大和证券等研究所的资料。当然,《产经新闻》、《经济新闻》的报道和评论,对于经济界的决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留心日本最大的两家报社《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日本国民的心态很有帮助。
掌握日本技术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利用日本东京的科技信息中心,其电脑网络中储存着有关当前日本和国外技术发展的所有信息。当然从商业杂志以及其它商业性刊物中,也可以获得某种特定工业和企业的信息。从日本的贸易协会、商会、贸易促进会等机构中,也可以得到这类情报。
中国的情报资料中心目前还不具备了解日本投资者的详细资料,但是今后随着中国情报咨询业的不断发展,中方企业也可以通过某些情报资料中心、书籍、刊物来了解日本的动态以及日方投资者的背景。目前,善于利用中国留日人员、常驻日本的中国公司或者日本的咨询研究机构来了解日本的企业情报,将有助于提高中方同日方合作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对中国企业尤为重要。
(冯正虎)
图一、《日本企业 2007-2008)》中文简体版的作品登记证书
图二、《日本企业 2007-2008)》一书